隨著網絡經濟的發(fā)展,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、最直接、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。雖然通過完善法律標準、開展專項整治、加強社會監(jiān)督等多方面舉措,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狀況取得顯著成效,但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現象依然屢見不鮮。今年11月1日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》頒布施行一周年,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學法懂法用法,謹慎網絡授權,切實提高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和能力。
據中消協介紹,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現象主要包括四大場景:
第一,手機APP過度索權。手機APP存在過度索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:一是超過必要范圍收集個人信息。如不同意APP獲得調取非必要信息的權限,則該APP無法正常使用。二是超范圍利用所收集的個人信息。如APP通過正常范圍收集個人信息,卻在個人信息未脫敏的狀態(tài)下超出合理范圍使用。三是未明確告知而收集信息。如APP在收集個人信息之前沒有明示。
第二,大數據殺熟。某些互聯網平臺通過收集和分析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“大數據殺熟”。如針對同一類產品或服務,平臺通過對消費者年齡、身份、歷史消費能力等數據進行分析,就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向不同的消費者推送不同的顯示價格。
第三,非法推送商業(yè)信息。某些企業(yè)為了實現精準營銷,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記錄等個人信息,在未獲得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,向消費者發(fā)送商業(yè)廣告。雖然有的提示可通過回復短信進行退訂,但毫無作用。
第四,個人信息被不法泄露。某些企業(yè)為追求利益,存在泄露、買賣消費者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,導致消費者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。
中消協建議消費者要主動學習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及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仔細閱讀相關隱私政策及條款。消費者在注冊平臺會員時,要仔細閱讀相關的隱私政策及條款,了解經營者處理個人信息的方式、范圍、目的和依據等,養(yǎng)成“非必要不提供”的良好習慣。在發(fā)現個人信息受到侵害時及時關閉個性化推送,及時銷毀刪除載有個人信息的資料單據。當發(fā)現個人信息權益受到侵害或者發(fā)現經營者存在違法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行為時,要主動向個人信息保護管理部門或者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、舉報,提供案件線索和相關憑證,維護自身權益。